主流化的娱乐产业商业模式 |
 |
2006年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转折之年——从自发到自主,从对内到对外,已经确立起明确的目标并采取积极的行动。这个行动是在和谐文化的框架下,以文化体制改革和娱乐产业为主流形态协调地展示出来的。在这个转折过程中,几个娱乐产业的商业模式已然成熟。 第一类商业模式是具有产业链形态的娱乐。这个娱乐将所有的体验性、参与性、时尚性等娱乐元素一体化;或者说,“海选+PK”就是2006年产业链形态的娱乐产业商业模式的主题词。从超女到红楼选秀再到舞林高手,特别是整个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的娱乐,差不多都已经融入了这种统一的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延长至影视产业,后者也是在拓展产业链的形态下继续推进内嵌式的广告、商业联盟、授权消费品形象使用、海选以及视觉的整体轰炸。 第二类商业模式是明星经济与活动经济的结合。活动经济中的主体是会展和娱乐活动,它包括各种财富论坛、贸洽会、啤酒节、汽车展、培训、流行音乐周、各种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参与性强的活动,也包括海选等明星选秀的重要形态。而最重要的活动经济当属于体育,世界杯告诉我们,体育不是依靠财政拨款的事业,体育是全球最大的娱乐产业。姚明、刘翔和中央台体育频道,证实了体育娱乐是增长最大的产业。体育明星和演艺明星可以在娱乐PK中成为高手,黄健翔因此顺利过渡到凤凰卫视。美中不足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娱乐产业足球明星产业,在中国已经沉寂多年。不过,明星产业的新气象已经出现:学术可以因评书而可爱,《论语》奇特地成为大众的心灵鸡汤,相声加入小品的调味料,易中天、于丹和郭德刚等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明星的印象,并且形成了电视、图书、明星经纪这个产业链。周杰伦对《黄金甲》的票房拉动效应是张艺谋独到的意识,也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第三类商业模式是数字内容产业,也可以称为信息娱乐产业。虽然有很多SP在整肃中遭遇了寒冬,但是,内容产业正在期待3G的来临。实际上,数字化和视频化进程,以及公众参与的内容制作,无论是博客、社区还是第二人生,这里已经形成了公众创造的商业模式。视频化的趋势将让信息娱乐产业锦上添花,移动和联通将迎来更多的增值服务收益,许多新的互联网和手机内容产业公司也将出现更多的亿万富翁。我一直以为,3G成熟之后,手机会改变人们的生活,不久将出现随时随地进入娱乐状态的“娱乐无边界”的生活方式。不过,内容为王的规律在这里特别显著,某些行政部门和企业因为忽略了娱乐产业的本质,忽悠很久的动漫,大多数仍然遭遇寒冬,《魔比斯环》的受众是谁呢?中国人的动漫似乎还只能给“没有脑袋”的幼童看,离“1000亿市场”的预测还甚为遥远,需要孙悟空来帮助翻几个跟斗。 第四类商业模式就是娱乐对旅游的拉动。在《印象?刘三姐》拉动当地经济的启发下,许多地方都在关注一个区域品牌问题,或者对区域经济有拉动效应的娱乐节目。实际上,在许多旅游人口较多的地区或准备搞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夜间的娱乐仍然有巨大的空间。结合演出的酒吧街仍然可以作为重要的选项。相反,实景演出则不能盲目崇拜,它取决于旅游人口的数量、实景特色、气候条件等等。厦门、珠海、秦皇岛、大连等等宜居城市为什么不努力成为结合娱乐产业的会展或活动经济之都呢?娱乐产业可以帮助拓展旅游资源。 核心价值、高雅文化和娱乐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文化创意产业必定以传媒娱乐为主轴。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行动已经徐徐拉开序幕。娱乐产业许多未解的难题,将在2007年利益相关各方的碰撞中做出解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