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论坛2007隆重开幕 叶朗院长作主旨报告 |
 |
2007年11月2日,第四届北京论坛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本次论坛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40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韩国SK集团董事长崔泰源先生,智利共和国参议长、前总统Eduardo Frei Ruiz-Tagle,联合国副秘书长Joseph Verner Reed,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资深教授Robert Anthony Scalapino,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金在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周济,中国人民外交协会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教工委书记朱善璐,亚洲协会副理事长、香港恒丰集团主席陈启宗,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郝平教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闵维方主持。 作为北京论坛2007开幕式主旨报告人之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作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生态意识”的发言。叶朗教授指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明和文化,除了有自己的特殊性之外,在某些方面也会有共同性,会有彼此相通的地方。 叶朗先生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具体阐述了中华文化的全人类普遍价值。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这种生态意识和当今世界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观念是相通的。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生”(创造生命)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人与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因此,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人没有权利把自己当作万物的主宰,“屈物之性以适吾性”,而应该对天地万物心心爱念,使万物都能按照它们的自然本性得到生存和发展,这就叫“各适其天”。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的生命和生意,这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这就是“仁者”的“乐”。 叶朗先生指出,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充满了对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爱,表明人与万物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生死与共,休戚相关。这就是“生态美”,也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包含了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和生态美学的内容,它们体现了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极富现代意蕴。这些内容,既是民族的,又是全人类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叶朗从普遍价值的角度解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对于世界的意义。发言最后,叶朗教授强调,我们应该重视人类的普遍价值,把它们发掘出来,加以新的阐释,并将其放在显眼的位置,使它们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和交流,这将有助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沟通和互相认同,有助于构建多元文明之间的和谐和共同繁荣的格局,对于实现人类的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北京论坛创办于2004年,是经中国国务院和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市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北京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总主题,每年举办一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