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双方须在电影价值观方面保持团结一致 |
 |
11月6日下午,一场特别聚焦于中国的电影研讨会在美国电影市场展(American Film Market,简称AFM)拉开了序幕。会议共分两个环节进行讨论,其中,第一个环节的议题被概述为:“在中国进行电影制作”。跨媒体娱乐公司Orb Media Group公司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Peter Shiao作为该环节的主持人。他并没有进行冗长的到场嘉宾介绍,而是将会议直接引向了关于在中国进行电影制作及中外联合制作方法的讨论上。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但Peter Shiao深信它并不会令人感到畏惧。事实上,他首次发声便重点强调:中国目前正处于领会并接受国际化电影制作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电影票房总数的半壁江山都在被进口电影占据着。中国影片的利润的95%来自于国内票房,与之相比,好莱坞影片的利润仅有25%-40%来自于国内票房。中国电影并不像好莱坞电影那样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因此,中国电影的创新和全球化真的可以作为一项产业来进行研究。”
这场针对中国的电影研讨会是美国电影市场展(AFM)有史以来第一次使用多国语言召开的会议:部分发言人在用中文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其他与会人员会通过耳机中播放的同声传译实时接收信息。期间,苗晓天作为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该机构负责对外国摄制电影的立项及引进进行把关)的总经理提出了中外合拍影片进入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指出只有充分重视这些事项,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这些影片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他说:“我曾经和很多外国的电影人有过接触,他们似乎都对电影的审查流程不太了解。我们必须要审看合作摄制的完成影片,但是他们却总是纠结于这个过程会有多麻烦,片子最终是否会过审。但其实这些事情都是不需要去担心的。”
“遵照我们现行的合拍片律例,他们只需要在两点上多加关注:其一,由于电影作品是中外合作的结晶,所以影片当中必须要彰显中国元素;其二,我们必须要在主创人员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会关注领衔主演的人员构成,若在合拍影片当中我们看不到任何一个中国演员,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他还详细列举了几个普遍存在的误区。“传统的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存在差异,当一部中外合拍片在文化价值取向上与中国文化产生冲突的时候,中国的电影市场对此显然很难接受。因此,我们不能合拍这类片子。对于合拍片,中外双方必须在电影价值观方面保持团结一致,或达成协议——不仅从历史的视角,还要从人性的视角上去看待它。”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电影集团副总裁汪天云认为,眼下是中美电影合作的伟大时代。“中美合作生机勃勃,商机无限。今年,中美合作的资金总数已经超过400亿美元,而明年的前景将更加光明,我们将会突破500亿美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