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现身上海电影节 呼吁新生代导演别急成长 |
 |
如果说前天上海电影节是靠近30场活动、近百位明星积攒了人气,那么昨天上影节仅靠一个人就撑起了整个上海电影节的热度,那就是灰白头发、温文尔雅的导演李安。 作为上影节的重头戏,这场以“票房即将超美国,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为主题的论坛,请来了李安、徐峥、于冬、叶宁等电影大咖。论坛定于上午10点开始,尽管记者预料到李安的人气提前了一个半小时到现场的时候,会场前竟早已排起长龙,直接从二楼绕了两个楼梯口排到了三楼长廊;进场后,座位迅速被哄抢一空,于是坐着的、站着的、挤着的,还有跪着的……最后原本只可以坐300人的宴会厅硬是挤进了600人,而晚到的媒体只能在二楼大厅席地而坐看场内的直播,大家对李安都怀着一颗虔诚的朝圣之心。
当然,李安也没让现场的听众失望,对中国电影提出了诚恳的意见和建议,让在场的电影人都奉为金句。 谈“讲故事”: 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将心比心“中国电影很多,也不知道怎么说起。我就是想讲自己的故事,我也不是故意谦虚,我觉得故事没有什么,故事只是一个假象,你就是跟观众将心比心,最后是你的心怎么交给观众看,观众再从自己出发做自己的想象。如何通过故事的假象,与观众在黑暗中做默默地沟通,才是自己作为导演要做的事,所以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导演的心。”在李安看来,拍电影就是发自内心地讲故事。 “我常常跟演员讲一句话,如果他不是那么大牌的话,观众只是通过你的脸去想象的。”李安这样说道。“我会对他说,‘你不重要,你永远没有观众的想象那么好。’演员做你的behave(表现),观众自己会想象,英文有一句“less is more”(少就是多),演员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国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思想不是强调人定胜天。我们要告诉全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只有英雄的决定,那样就变成迪士尼乐园。” 谈新导演: 不要成长得太快,要活那么久,急什么? 在面对“青年电影人该怎样培养?”的问题时,李安称他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要让他们成长得太快,而是让他们自然成长,不要揠苗助长。他说,大家的求知欲很强,很新鲜,观众的娱乐欲也很高,这是一个黄金时代的开始,而不是高峰。李安还以自己为例,他说自己在36岁才开张的,是个晚熟的人,幼稚期比较长,觉得任何东西成长起来都是需要孕育期的,不要太急功近利,花花世界,不是一蹴而就,现在医学那么发达,我们都活那么长,急什么呢? 李安表示:“我现在61岁,还是小孩,我爸爸那时候好像什么都知道,我现在才知道,他那时候是唬人的。我对儿子也说,他要做导演,我说你先把中文学好一点。大家都想出头,想抢钱、抢明星、题材跟风,会泡沫化,当年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都是这个路子,大家不要重蹈覆辙。” 谈票房: 中国人多肯定会超越美国 说起中国票房即将超越美国,李安觉得,过去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都经过这个揠苗助长的路子,希望不要重蹈覆辙。讲到美国,不是要票房超过它就是老大,中国人那么多,超越美国票房是一定的,但是美国它背后是有很强大的文化力道的,冷战时候看美国电影是很崇拜的,尤其是他们的流行文化,年轻人看了美国片,父母教的东西全忘了,这个是需要研究的。 李安说:“我也觉得美国像是晚清的政府,也很僵化,但他们有好的东西值得学习。我做华语片要扒三层皮,但是在好莱坞做任何技术细节,都有很多东西要学习。虽然器材都一样,但是他们的品位、文化、背景不一样,有时候声音调一下,就会很不一样,我能感到做电影的乐趣。不要看不起技术,因为电影就是一个术业,我希望现在就是黄金时代的开始,做电影是文化的事情,请大家有耐心,给它一点时间,好吗?” 谈行业风气: 中国电影就是在超英赶美,变成了速食面 李安提出,过去机制不成熟,电影在这里是个新兴行业。他谈到自己拍《色·戒》的时候,比《卧虎藏龙》的时候已经非常不一样。李安坦言自己是中国文化的底子,拍国语片和自己比较近,做成艺术品是有心理障碍的,而自己在拍美国人的东西的时候,是没有什么压力的。“做《色·戒》很忐忑很害怕,因为有民族共同心在的,心里的挣扎比较多。” 他强调,现在美国市场比较自然,而现在中国的电影就是在超英赶美,但这样就好像在上海的食物细火慢炖变成了速食面。我们看到现成的东西,用中国的东西讲一遍,有种recycle(再利用)的感觉。美国人领导话语权,也挺烦的,美国编剧书都是这么一套,看四本书就会了,短期内可以成功。但是长期看,中国比美国的文化好很多。 |
|
|
|